跨媒体艺术系
 首页  系部概况  新闻动态  专业建设  师资力量  教学成果  科研学术  名师佳作  校友风采  学生园地  学院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学员招募 | 2024 XAFA国际公共艺术工作营
2024-10-31 18:51  
图片


图片




01

工作营简介

西安美术学院(XAFA)国际公共艺术工作营项目自 2019 年创立以来,连续举办三届,已成为国际公共艺术领域的专家、艺术家和学生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年度XAFA国际公共艺术工作营项目作为西安美术学院学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重点项目,是跨媒体艺术系国际化人才培养建设的重点内容,旨在建立一种国际化的公共艺术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西安美术学院与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学者、公共艺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2024XAFA国际公共艺术工作营将继续采用导师制模式,邀请国际艺术家带领西安美术学院的学生在西安进行驻地讨论和创作,并在工作营结束前举办展览。同时,将举办国际公共艺术论坛,就国际公共艺术领域的最新议题展开对话,连接艺术与社会、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为公共艺术的跨学科未来做出重要贡献。




02

共生体:

公共艺术的跨学科合作与系统创新

公共艺术往往融合了不同学科的元素,包括社会学、行动主义、行为艺术和传统视觉艺术。这种跨学科的方法可以对社会主题进行更全面、更有影响力的探索。在此次工作营中,我们将聚焦于公共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及实践模式,围绕九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和创作。

1.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研究者利用先进技术创造互动性和沉浸式的艺术体验。探索新兴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如何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创新公共艺术形式。

2. 环境与可持续性

环境艺术、生态艺术等越来越受到关注,艺术家们致力于通过艺术作品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如何在公共艺术创作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用环保材料和可持续技术。

3. 社会参与共创

公众参与型艺术和社区艺术项目增多,强调公众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如何有效地激发和维持社区的长期参与,如何通过公共艺术项目促进社区参与和社会互动,实现共同创作和社会融合。

4. 数据驱动与智能艺术

数据艺术和智能艺术兴起,艺术家们利用数据驱动创作,实现个性化和动态化的艺术表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和公共空间设计,探索数据可视化与艺术表现的结合。

5. 文化交融与多样性

跨文化艺术项目和全球艺术合作增多,强调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艺术表达。在跨学科合作中如何反映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创造具有跨文化交流意义的公共艺术作品。

6. 跨学科合作方法

跨学科研究团队和合作项目增多,形成了系统化的合作方法和流程,推动创新与实践结合。不同学科如何高效合作,共同推进公共艺术项目,从而实现艺术与科学、人文、社会学的深度融合。

7. 公共空间与城市发展

公共艺术成为城市更新和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艺术提升公共空间的活力和吸引力。公共艺术如何与城市规划和公共空间设计结合,提升城市环境的美学和功能性。

8. 历史与记忆

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项目注重历史记忆的保存和表达,通过艺术形式唤起公众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公共艺术如何承载和表达集体记忆,纪念历史事件或人物。

9. 移动性与临时性

临时性艺术装置和流动性艺术项目兴起,为公共空间带来短期而强烈的艺术冲击。探讨临时性和移动性的公共艺术形式,这些作品可以适应不同场景和环境,具有灵活性和即兴性。




03

课程简介

一、课程时间:2024年11月24日-12月8日

二、课程简介:


课程1

图片

授课教授:普林茨波德小组(PRINZpod)

个人网站:

http://www.prinzpod.at

课题:《在立方体中咬一口(The Bite in the Cube)》

课题概述:

真实空间与虚构空间的认识;关于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提问与回答。

授课教授简介:

普林茨波德(PRINZpod)是来自奥地利的艺术家小组,由布丽琪特·普林茨高和沃尔夫冈·波德格斯赫克两位艺术家组成,自1984年一直共同创作至今。普林茨波德的艺术实践主要有公共空间艺术装置、雕塑、绘画和摄影;同时涉及许多跨媒介项目——建筑、大地艺术、电影与录像。布丽琪特毕业于维也纳美术学院,沃尔夫冈先后毕业于维也技术大学和格拉茨技术大学。普林茨波德PRINZpod在世界各地的多所艺术高校与机构参加客座教学、学术讲座、工作坊和艺术展览活动:2006-2008年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摄影系、2012-2016年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纺织艺术与传播和数字艺术系讲座;2016年法国凡尔赛国立高等学校景观建筑专业讲座;2018年中国台湾台北国立科技大学与成功大学建筑系工作坊;2019年重庆十方艺术中心工作坊;2022年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录像艺术节;2023年维也纳精神分析学院工作坊等;2023年《接触自然》纽约奥地利文化贝尔格莱德和奥地利论坛;2023年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DOTA国际讲座《内容物》。

课程要求及创作内容

共同创造一个建筑式结构装置(architectural structure),同时跨学科地寻求并发展个人视角,并与整体装置结合。创作应在不同的媒体中进行,包括实体和数字媒介。可单人或以小组来展开制作,以建筑、艺术、时尚、电影、和仿生学等手段探讨共生的主题,学生应在各种不同的媒介中找到新的创作方式。

课程2

图片

授课教授里奥·沙茨尔(Leo Schatzl)

个人网站

https://koernoe.at/de/projekt/962/plattform-2

课题:运输(Transporting)

课题概述:

目标是对西安特定公共场域的实际的艺术性审视考察,关注这些空间的条件以及特定场域介入的可能性。该方法的本质是跨学科的,并将根据选址和艺术概念的发展进行深入与细化。理想化情况下,学生们的创作将会在现场实施,并被同步记录。

授课教授简介:

里奥·沙茨尔的艺术作品中,他不断地将物体从其传统的(意义)空间中移出,从而以自我反思的方式对它们提出质疑。在此过程中,他还传达了对物理和思想限制以及领土权力主张的根本性怀疑。(科内利娅·奥菲格尔德);他1958年出生于上奥地利,现居住并工作于维也纳和林茨。1980年至1987年在林茨艺术学院学习。自1992年以来,他一直在林茨艺术大学和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担任讲师和教授。主要工作领域包括:跨学科的空间装置、公共艺术、物体、成像媒体。在国内外有众多项目、展览、电影和视频放映。他曾获得多项奖项,包括上奥地利人才促进奖、国家美术奖学金、林茨市艺术奖;并获得过多个国外奖学金,曾在美国、埃及、加拿大、巴西和西班牙等地进行艺术创作。

课程要求及创作内容:

在最终展览中展陈艺术创作的总结文档,具体内容形式将根据展览空间的条件与可能性而定,包括但不限于影片放映,图像印刷和物品展示。此外,还可以出版一本宣传册或印刷刊物(海报、明信片等),这可能会作为文献结果回流到公共空间

课程3

图片

授课教授段宏伟

课题:活力物质——城市中的隐秘诗学

课题概述:

我与学生将一起以简·贝内特的《充满活力的物质:事物的政治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探讨非人类实体在城市策略中的能动性。贝内特挑战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强调物体、材料等非人类元素在塑造城市事件中的积极作用。该方案将通过公共艺术的形式展现“生命物质主义”的思想,邀请观众思考人类与非人类参与者的关系如何共同影响城市权力的分配和决策过程。学生们的作品应表现出这些“集合与网络”如何在我们的环境中形成复杂的政治生态,并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与物质世界的伦理关系。这不仅仅是关于人类的城市,而是关于一个充满活力的多物种、跨物质的城市网络的公共艺术项目。

授课教授简介:

段宏伟,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士学位)、德国哥廷根大学 (比较哲学硕士学位)、维也纳大学(比较哲学博士学位),曾就读于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数字媒体系、现就读于维也纳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现任维也纳大学图书馆高级研究员、维也纳蒙迪亚智库研究中心创始人兼研究员, 曾任挪威奥斯陆大学法学院中国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奥地利林茨艺术大学实验艺术系客座研究员。维也纳美朵艺术空间 (medo art space)创始人兼策展人;目前任教于维也纳大学东亚学院、维也纳大学人类学系。现居住和工作于奥地利维也纳。

课程要求及创作内容:

展览的预期最终作品将包括多种媒体的装置艺术,反映工作坊的重点——城市物质性、非人类能动性及生态联系。作品可能涉及以下形式:雕塑与装置艺术:由城市废物、拾得物、自然材料或回收材料制作,强调非人类元素的活力;视频与声音艺术:探讨人类与非人类实体在城市空间中的互动,结合视听媒体,创造沉浸式体验;互动与公共干预:鼓励公众参与的项目,吸引人们关注日常城市生活中常被忽视的物质。

课程4

图片

授课教亚历克西斯·德沃斯基(Alexis Dworsky)

个人网站

https://www.alexisdworsky.de

课题:《城市空间中的后数字干预(Post-digital Interventions in Urban Spaces)》

课题概述:

在工作营中,我们将结合“ 运动 ”和人工智能来探讨公共空间。我们的工作因此具有很强的场域特定性,并超越了数字范畴。创作成果可能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合作媒体装置——以及对城市的一种非传统感知方式的洞见。

授课教授简介:

亚历克西斯·多沃斯基,1976年出生,是一位艺术家和研究者。他是林茨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Arts Linz)的媒体设计教授。2020年在上巴伐利亚沙夫霍夫欧洲艺术论坛策展工作;2012-2018年慕尼黑美术学院和纽卡斯尔大学艺术系客座讲师;2004-2011年Lothringer13/店的艺术策展工;2006-2011年完成关于恐龙文化史博士研究;2000-2005年;在慕尼黑美术学院与雷斯·英戈尔德学习;1997-2000年在慕尼黑技术大学学习景观建筑。

课程要求及创作内容:

在最终展览创作一个融合数字媒介、人工智能驱动技术,并与公共空间元素结合的跨媒体装置;由此学生和观众将对他们日常城市环境产生全新的视角。

课程5

图片

授课教授:朱迪思·休默(Judith Huemer)

个人网站:

https://www.judithhuemer.net

课题:《轮子上的对话(Dialogues on Wheels)》

课题概述:

“艺术是触碰、转变、界限、疏离、转译。”工作坊将包含讨论、对话、实验以及注重过程的艺术实践。该工作坊强调合作与个人发展的并行,同时营造一个共享空间氛围,最终的成果不归属于任何个体,而是所有的参与者。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研究,探索不同感兴趣的地点(可使用故事板、草图、笔记、音频作为工具)。学生共同决定 “实验场和实验室 ”的选址;在此个人创作、团队协作、多媒介运用(实体或数字)、行为表演干预与互动等不同内容都将体现其中。

授课教授简介:

朱迪思是一位视觉艺术家,生活和工作于维也纳,现任维也纳美术学院副教授。她将生活融入艺术之中,将自我、身体和思想呈现于外部世界。通过自传式的引用和揭示,探讨社会相关问题。她的艺术实践因其多样的媒介和形式而独树一帜。她的艺术表现极具美感,色彩浓烈,令人着迷。大幅的摄影作品与无限循环的极简视频相结合,再加上看似日常的物件,构成了在美术馆环境中精心设置的空间装置,同时也在公共空间中形成了强有力的表达。

课程要求及创作内容:

创作在空间和时间中移动的行为表演性结构(performative structure),以及强调作品过程性记录;实验是工作坊教学的核心,学生们可寻求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课程6

图片

授课教授:格雷戈尔·诺伊勒(Gregor Neuerer)

个人网站:

https://www.kehrergalerie.com/en/artist/gregor-neuerer

课题:《池塘写生(Sketches of the Pond)》

课题概述:

工作营以对当代文化的理解为基础,从公共空间和大自然的场所中汲取经验和深层联系。工作营将以“池塘"作为一个观念展开:它如同一个经验、知识、社区和艺术表达的宝库。鼓励每位学员介绍并提出与文化、个人、社区或美学相关的错综现实场景,例如,一家披萨店、一个公交站、一首诗、一次演讲、一棵树、一段友谊、一条河岸、一阵风、一次理发、一碗胡辣汤(spicy soup)、一幅画和一个社区等等。学生们的思绪将形成一张地图,为一系列实地考察、小组讨论以及艺术和视觉实验组成计划。在这些场景中创造性地工作,学生可以寻求艺术工具和方法来"构建"现实。心灵与才智所引导的感知,以及此时此地所见事物,都将产生一幅画面,就像摄影镜头捕捉的画面或"池塘"表面的倒影一般。

授课教授简介:

格雷戈尔,是生于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的一位艺术家,现居住和工作于维也纳、萨尔茨堡和纽约。他曾就读于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最初学习设计,随后学习雕塑,并在伊莉莎贝尔·格劳(Isabelle Graw)的班级中学习。自2014年以来,一直担任萨尔茨堡艺术学院摄影与新媒体系的主任。

课程要求及创作内容:

工作营不设定特定创作成果、表现形式或视觉语言。工作营创作将有机地展开,从而与 “池塘 ”这一概念引发关联,“池塘 ”是一个自然的、不断生长的蓄水池,是一个由每个学生的存在、关注和参与所孕育的社会空间;成果展览将围绕这一概念展开。

04

招募要求及人数




1. 具备公共艺术、实验艺术相关专业背景,在校在读硕博研究生。

2.具备丰厚的相关专业知识储备,品行端正,思维活跃,服从课程管理,能够合理安排个人时间,保障全程参与工作坊。

3.遵循授课教授及工作组安排,保证完成课程任务,如期完成创作及展览。

4.本次工作营共招募48名学员,每个课题组8名学生。根据报名材料和填报志愿的先后顺序,于11月6日前完成师生互选,并通知相关学生。未接到通知者为双选失败,不再另行通知。




05

报名方式及联系电话




即日起至11月1日12点前,有申报意愿的同学将申报表、个人简历、作品集(不少于8件作品)发送至582360890@qq.com。逾期不予受理。

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电话:18794829660(电话工作时间为:8:00-12:00;14:00-18:00)

附件:

2024XAFA国际公共艺术工作营学员报名表.docx

 END  




编 辑 | 徐  淼

执 行 负 责 | 周 怡 晔

指 导 老 师 | 李 梦 龙   尤  妙   周 子 建

审  核 | 张 潇 娟




图片



关闭窗口
 
 
   

版权声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版权所有  |  联系电话:029-88222241  陕ICP备05010976号-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含光路南段100号西安美术学院 710065

 

您好,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