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体艺术系
 首页  系部概况  新闻动态  专业建设  师资力量  教学成果  科研学术  名师佳作  校友风采  学生园地  学院首页 
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成果>>正文
 
综合材料绘画教研室写生考察课
2024-11-05 17:29  
图片


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





《大地风物考察》综合材料绘画课程

2022级绘画(综绘)专业综合材料绘画方向

授课老师:张乐








序言


该课程针对综合材料绘画专业方向的二、三年级,设置了递进性课程任务。二年级主要以对材料的认知为主,进行大地的材料采集,标注采集时间、地点与关联地域状况;并以收集到的材料为依据,按照其物理属性形成作品。

此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们通过对多种材料的收集与认知,培养学生们借助“大地材料”认识和发现美的艺术感知能力,实践掌握从材料的物理外观乃至社会内里属性的艺术写生与再造能力。提高其在自然界和社会界中独特的观察、分析、提炼艺术形象的能力,并能进行艺术表现的新形式探索。

以下就是二年级对本课程中大地采集及风物考察写生作业总结。



01

我们的行程开始了

西安——敦煌


图片
本次外出考察,是我们班级第一次外出活动,在火车上我们怀揣着激动的心情,看着沿途一路变幻的风光,次日中午我们到达了敦煌。
我们有幸参观了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和麦积山石窟,这些叹为观止的艺术宝库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代艺术的魅力,以及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首先,我们来到了敦煌石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全球现存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站在这些历史悠久的石窟前,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人对佛教的虔诚和对艺术的热爱。每个洞窟的壁画和雕塑都充满了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线条,让人惊叹不已。虽然石窟的参观数量有限制成为我们的小小遗憾之外,但是每个石窟的美给我们带来的心灵震撼,古人为了自己的信仰,不惜花费钱财,开窟造像,面对心中的信仰他们不遗余力地去追随,令人钦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为复制窟拍摄)


接着我们来到了榆林窟。它是与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的名窟之一,这里的壁画和雕塑风格独特,别具一格。不同于莫高窟的富丽堂皇,榆林窟更多地是当地的居民自发出资,为了表达内心对佛教的尊敬以及内心信仰的追求所建造,因而更多体现朴素的气质。古代人民对于内心精神世界的虔诚追求的不懈精神,值得现在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最后我们来到了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因山形酷似麦堆而得名。这里的石窟和敦煌略有不同,它们更显得雄伟壮观,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

这次考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和榆林窟的壁画和雕塑都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当看到有些佛像或者壁画已经大面积地脱落,无法被修复时,我们的内心是无比沉重的。时常在想,千万年后所有的这些艺术存在过的痕迹都会消散,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习其艺术的精华并不断传承下去。我们相信人类文明的传承会薪火相传。

这次研学考察除了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最重要的还是站在了与以往不同的角度去学习前人留下的艺术,毕竟作为美术学院的学生,除了需要学习精湛的绘画技术,了解文化背后的人文故事,人文精神,同样是我们研学考察的重要一环。我相信这次的研学之行,已然成为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会不断激励着我们探索眼前的一切未知事物。


——2022级综绘 宋欣澎


02

我们在采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3

我们的成果

外出写生与艺术考察教学汇报


图片

(本次课程展览一角)


图片

《天马饮水》(一)


图片

《天马饮水》(二)


作者:罗池

50x50

作品以材料纸质肌理为主要表现形式,融入中国传统山水画元素,画面中的颜色材料取自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自治乡(经纬度:100.41734°N,38.48613° E) 和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乡南台村七彩丹霞地貌景区外荒地(经纬度:38.974506°N,100.040988°E)。


图片

《西北纹路》


作者:赵天毫

60x50

黄沙漫天,狂风肆虐,在西北土地上留下了干裂的肌理,诉说着西北广袤无垠的丰富地貌。我的材料都取之于甘肃,用干裂的肌理还原苍凉壮美的西北印象。底色采用敦煌红土以及鸣沙山的五彩沙,其独具地域特色的色彩和质感,在干旱、风沙等极端自然环境下形成,它们是来自大西北自然环境和气候的结晶。作品中充作基台的石子以及赭色取于张掖五彩丹霞附近,它的石头和土壤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是由数百万年的沉积、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张掖丹霞地貌是研究沉积岩和地貌演化的重要场所之一。作品中落红作胡杨的枝叶取于马蹄寺,根茎的赭色取于麦积山,我试图以此记录西北千年不倒的胡杨树,耐得了干旱、盐碱、严寒、酷暑,抗得了风沙、贫瘠,是唯一能在大漠成林的乔木。

在西北风沙地貌的浩瀚与苍茫中,我领略到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风沙的痕迹,岁月的印记,让我感叹自然的伟大与生命的坚韧。以干裂肌理作西北地貌,以落红和干裂肌理作千年不倒的胡杨,为此体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我的写生呈上一份总结。


图片

《涸辙》


作者:范谨科

45x30

本作品肌理材料,底层土取自敦煌遗址,位于东经92°13′-95°30′,北纬39°53′-41°35′,表层取自蘑菇台遗址,位于东经95°57′,北纬39°57′。


图片

作者:刘瑜


图片

作者:罗佳怡  胡杨树写生变体


图片

作者:张向娜


图片

作者:张向娜


图片


图片

作者:宋欣澎 (羽毛取自蘑菇台遗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陈敏(1-5)


图片

作者:贺妍洁


图片

作者:贺妍洁


图片

作者:陈洋


图片

作者:陈洋


图片

作者:张婉婷


图片


图片

作者:罗佳怡(1-2)        


图片

作者:高田慧


图片

作者:秦欣荣


图片

作者:高宇欣


图片

作者:裴添琪


无论是在戈壁方舟,还是在破城子遗址,又或者是蘑菇台,都能看到同学们忙碌的身影,大家顶着烈日,俯身寻找合适的石色材料,又或者是有意思的物品。在旁人看来没有用的羽毛,骨头等物品在我们的眼里都可以作为绘画的题材或者是材料,并最终应用于我们的画面上。这就是本次考察我们最开心的意义吧。


04

我们在一起


图片

10月16日我们在西安


图片

10月19日我们在瓜州县踏实乡破城子遗址


图片

10月21日我们在张掖七彩丹霞


图片

10月21日我们在七彩锦绣台


图片

10月24日我们在麦积山石窟




·END·



编辑|田祖瑜 马芮琪 罗 池 王艺烨

执行负责|黄米兰

指导老师|李梦龙 周子建 尤 妙

审核|王檬檬 张潇娟




图片



关闭窗口
 
 
   

版权声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版权所有  |  联系电话:029-88222241  陕ICP备05010976号-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含光路南段100号西安美术学院 710065

 

您好,您是第: 位访客